秦孝公(前381~前338年)去世后,商鞅被秦惠文王嬴驷杀害,这一事件引发了外界的广泛猜测,很多人认为秦惠文王此举是出于私人报复,直接把商鞅之死归咎于他。实际上,虽然秦孝公是商鞅的支持者,并且在商鞅推行变法过程中提供了重要支持,但他本人其实早就有除掉商鞅的打算,只是当时不方便直接行动。秦孝公在《招贤书》中曾明确表示,如果有能提出奇计强秦的宾客群臣,他愿意给他们高官厚禄和土地,但他也不可能轻易改变自己的承诺,背弃对人才的承诺会影响秦国的声誉和人才的流动。因此,虽然他个人有除掉商鞅的念头,但为了避免失信于天下,他选择让商鞅做替罪羊,以平息民众因变法产生的愤怒情绪。
商鞅的处境变得十分危险,秦孝公去世时,他并没有前去吊唁,而是在自己的封地——商於小心谨慎地策划着逃生的路线。商於地理位置特殊,位于秦、魏、楚三国的交界处,战略意义重大,秦国在这片土地上拥有重要的军事控制。然而,商鞅虽然得到了这片土地,秦国却对其的武装力量进行了限制。商鞅只能依靠自己的财力雇佣了约千人的卫队,并从当地招募了一些士兵,总数大约两千人,这些力量虽然不小,但显然不足以应对可能的全面冲突。
展开剩余63%商鞅深知自己身处困境,因此他开始思考如何逃脱秦国的追杀。他排除了去楚国和魏国的可能性,因为两国都不愿意接纳他,尤其是魏国已经明确表示拒绝。巴蜀地区由于道路艰难,也不适合逃亡。最终,商鞅决定走一条冒险的路线,他打算尽快通过关中进入崤函通道,再乘木筏通过黄河进入韩国。商鞅认为只要逃到韩国,他就能获得庇护。然而,要达到崤函通道,商鞅必须经过秦国的郑县,而郑县有五千守备军。商鞅的计划最终失败,在试图闯关时,他的军队被秦军击败,商鞅被俘并处以车裂之刑。
商鞅为何没有活路呢?首先,秦国实施的郡县制政策不允许像商鞅这样的地方大权独揽,最终秦国必然会削弱他的势力。其次,商鞅的变法导致了百姓的极大痛苦,尤其是他通过严刑峻法将百姓转化为战争机器中的一部分。百姓的疾苦和对商鞅的怨恨,尤其在赵良的劝告中得到了体现,这也让商鞅在民间积累了巨大的敌意。再者,商鞅打破了宗室贵族的权力结构,使得这些贵族失去了特权,激起了他们的强烈反感。虽然他通过削弱贵族力量加强了中央集权,但这一做法为他带来了致命的敌人。
总的来说,商鞅的变法虽然为秦国带来了强大的军事力量和中央集权的巩固,但也给百姓带来了巨大的苦难,使得他最终成为了人人喊打的对象。商鞅虽然为秦国的崛起做出了贡献,但因为变法过于功利、不讲人情,最终未能善终。
发布于:天津市配资炒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